扫码关注

十堰市医养产业协会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医养新闻 >> 12个人的工作4个人做!老龄化加剧将给社会带来多大负担?
详细内容

12个人的工作4个人做!老龄化加剧将给社会带来多大负担?

 老龄化加剧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负担?

 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:过去,平均每12名劳动力供养1名老人;现在,平均每4.7名劳动力供养1名老人。

  “不仅如此,人口结构的变化还会对社会财富、经济增长速度、财富积累速度都造成一定影响,继而给整个社会和人群带来压力。”629日,在媒体触角金融大讲堂系列直播课中,赛迪研究院顾问张婉萱对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进行了梳理,而后对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研判。

  

  老年抚养比:从7.98%21.3%

  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》,自2007年以来,我国老年抚养比已经连续14年上升,在山东、重庆、辽宁、江苏等地,老年抚养比已经超过了20%

  所谓老年抚养比,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,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。张婉萱引用数据指出,1982年,我国的老年抚养比为7.98%,相当于每12名劳动力供养1名老人。而现在,老年抚养比为21.3%,相当于每4.7名劳动力供养1名老人。

  从某种程度上看,老年抚养比上升也意味着我国适龄劳动人群的比重走低。张婉萱指出,这将一方面导致居民消费倾向、居民储蓄走低,另一方面给社会的养老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不断加负。

  “我们估计,到2025年,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会突破1.37亿人;到2035年,可能会突破1.9亿人。”在张婉萱看来,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很显然跟不上领取需求的增长。“未来,整个养老金的缺口可能要在8万亿到10万亿元这个区间。”

  缺口现状直接对应近两年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变化。张婉萱指出,不管是财政部、银保监会等主管部门,还是各大银行,实际上都在积极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完善。

  “我国的养老金融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、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保险三大支柱构成,各个支柱的发展不太均衡。”张婉萱提到,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广,但已经对财政支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;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面相对较小,难以通过企业大范围推广;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
  “因此,2021年,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再一次被列入到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和‘十四五’重点工作中。20212月到4月,相关政策也对养老服务资金渠道的创新、企业年金扩围、丰富产品这些内容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。”张婉萱说道。

 

  养老产业五大趋势

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,养老产业被公认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。但发展机会究竟在哪里?在张婉萱看来,养老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。

  第一,普惠化。“过去,养老产业发展存在一个困局,一边是资本大量涌入核心地区,一床难求,另一边是边远地区主要依靠社会福利院来服务周边老人。”张婉萱指出,面对这一困局,政府提出通过城企联动的方式推动普惠养老,民企运营、充分竞争的市场氛围会更浓厚,民企会越做越大,朝品牌化、连锁化方向发展。

  此外,张婉萱也认为,“物业服务+养老服务”这种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普惠服务选择。“所谓普惠,一方面是解决买得起的问题,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共同努力来降低产业整体的发展成本,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良性发展。”

  第二,产业资源均衡化。张婉萱指出,一方面,我国当前的养老产业发展城乡差异比较明显,乡村60岁、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分别达到了23.81%17.72%,但农民养老服务还存在设施不够齐全、运行可持续性不够、监管不够充分等问题。

  “因此,农村养老更需要去补短板。未来的养老服务网络将按照县、乡、村三级进行逐步落实,以此促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、互助养老设施、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,不断完善基层养老服务能力。”张婉萱补充说道。

  第三,产业边界融合化。“不只是养老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,还包括养老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,与养老其他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等。”在张婉萱看来,这种融合将改变过去养老产品的性能,甚至改变整个行业的竞合关系,从而带来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。

  第四,产业服务个性化。张婉萱指出,一方面,旅游、健身、创业等新的分散式生活会为养老市场带来更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,另一方面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算法的完善也将为个性化服务提供可能性。“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会更容易被捕捉到,从而实现精准投放,提升老年人的服务体验。”

  第五,产业要素的专业化。“过去,人们对养老产业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‘老年人口不断增加,市场机遇不断增多’上,但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实际上整个行业的竞争会逐渐激烈,行业整体的门槛也会随之提高,尤其是养老产业中的医疗服务属性将进一步加重。”

  为此,张婉萱认为,在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中,对专业要素的占有和竞争将更为重要,比如数据资源、医疗设施、技术专利、知识产权,甚至于商标、渠道、产品设计、内容制作、生产方式、人才培养等,“专业要素门槛越高,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越大”。


来源:中国经营报
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